查看原文
其他

访杨派须生汪正华:“他怎么这样像杨宝森!”

张之江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虽是炎热的夏夜,天蟾舞台的观众还是坐得满满的,台上正演着汪正华主演的全本《失、空、斩》。

 

 他刚出台念完了那句悠长而动听的引子,坐在记者前边的一位秃头老者就拿着扇柄在左手掌上拍了一下说:“当年杨宝森就是这个味儿。”坐在他旁边的另一位老人答声“可不是”,大家立即就沉浸在静心聆听当中。


汪正华

 

 随着舞台上的演出,记者在座左座右经常可听到这样的话:“他怎么这样像杨宝森,连扮相、身材都像!”“他是杨宝森的学生吗?”“没有听说杨宝森有过这样一个学生,他是怎样把杨派学到家的?”……

 

童年时的印象


 两三天后,记者就怀着为观众打开这个谜的心情和汪正华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了。汪正华即使在私底下也是很像杨宝森的,可喜的是他比杨宝森要健康得多,还带着时代青年的活泼气息。



杨宝森之《失·空·斩》


 话就从杨宝森谈起,原来,抗战胜利之前,汪正华是上海戏剧学校的学生,和关正明、程正泰、黄正勤等都是“正”字辈的同学。当他们还在戏校学戏时候,杨宝森在当时的黄金大戏院演出,曾向学校借了两个学生去配演《桑园寄子》里的两个小孩儿,于是,他们全班同学都被邀去看了杨宝森演出的几场戏。那时,汪正华一看到杨宝森演的《法门寺》就入迷了。他喜欢杨宝森的唱,简洁而富韵味,他至今不能忘怀的是“在庙堂……”那句散板,别人在“堂”字上总要拔高而杨却走低音,那声音似断还续,柔中有刚,真不知道是怎样行腔吐字的,从此童年汪正华的心里就深深印下了杨派唱腔的影子。

 

拜马连良为师


 “你那时候就认识了杨宝森,开始学杨派戏吗?”记者问。

 

 “不,说来话长哩——”汪正华接着说:“出科之后,我拜了马连良先生做老师,马先生很喜欢我,热情地教导我,可是他的唱腔以清亮委婉见长,和我的嗓音条件不大符合,所以我虽然学了较长时期的马派,得到了很多的好处,总不能唱出他那个味儿来。在此之后,我才又见到了杨先生并且有幸和他合演了一个月的戏,陪演了一月的戏——”


汪正华之《文昭关》


 汪正华说到此眼里浮起了喜悦的光彩,似乎沉浸在愉快的回想中,接着他说:“头一天,我陪杨先生演《珠帘寨》,饰程敬思。马先生为了鼓励我,还把他自己的一件绿蟒借给我穿。有一次,我给杨先生配演《四郎探母》,他演四郎,我演六郎,那时候人们就说:真像两兄弟!也有人说,我的嗓音接近杨宝森,使我坚定了学杨的决心。在我陪他演出的一个月中,只要一有可能我就暗暗学着他的唱腔,说也奇怪,他的唱只要一入我的耳就像生了根似的不能忘记了。”

 

 “那真是一个好机会!”记者说。


有意收他为徒


 “可是我怕他身体累,不好意思提出拜师要求。”接着,汪正华显得有点惋惜的样子,说:“后来听说,那次杨先生倒有意收我为徒,但是因我已拜了马先生也就作罢了,其实呢,马先生那里倒是说得通的。”

 

 接着,他又为记者介绍了杨派唱腔与念白的特点。他最喜欢杨派浑厚而柔美的低音拖腔。他说:他的板眼多么灵活,似是无腔却有腔;他的气口的安排多么巧妙,使人听不到因吐气而歌唱停顿的痕迹。他又说:杨宝森的神情好,白口好。最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,说:“你看,我说杨先生什么都好……我是个杨迷,我真被他迷住了。”


汪正华之《宋江题诗》


依靠录音唱片


 那么,你终于拜了杨先生没有?”记者问。


 “当我正想北上拜他为师时,噩耗传来,他已故世了!”他感叹地说。

 

 原来,他始终没有向杨宝森学过戏。可是,他现在还是依靠杨宝森生前的录音和唱片,在继续学习杨宝森的唱腔。他谦虚地表示,杨宝森的很多腔儿,他至今还未学会,不敢在公开演出的场合中试唱。

 

(《新民晚报》1961年8月29日)


- 历史推荐 -


昆曲中的“定场白”应该怎么读?

京剧的“韵白”是不是真的难懂呢?其实并不难懂

许姬传谈《贵妃醉酒》:“没有扎实的腰腿功很难胜任”

记忆中的徐凌霄:“三句不离本行,戏词冲口而出”

“可惜中国一千年来,传统绘画和戏曲很少在舞台布景上接触过”

为什么中国戏剧一定要保留脸谱?

说《伍子胥》:杨宝森的唱腔没有汪派的昂扬刚劲,但更挂味儿

谈谈杨宝森的唱腔:“听起来不是那么锋芒毕露,但很有味道”

周信芳细说杨宝森:“救了一批调门不高的老生演员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